中国疾控中心每年花掉4亿 国际组织建议投资科学家

2012-02-08 23:41:14 |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中国疾控中心迫切需要招聘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并要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2月8日,在全国疾控中心主任会议上,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以下称IANPHI)公布了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称“中国疾控中心”)10年发展的外部评估报告(以下称“评估报告”)。

  评估小组中方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余海说,“这些内容的改进,关系到中国疾控中心在未来充分发挥出应有潜力以应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表示,疾控中心将坚持公益性原则,围绕生活方式、环境变化、人体心理健康等三个层面,建立与疾控技术进步相一致,与健康需求相呼应的疾控专业体系。

  “投资于最有质量的科学家”

  IANPHI召集了来自美国、挪威、摩洛哥等国家的8位科学家对中国疾控体系进行了一次为期10天的考察和评估,并形成外部评估报告,余海是专家组中来自中国的成员。

  评估报告在肯定了中国疾控中心过去10年取得成果的同时,重点提出了未来的重大挑战和改进意见。评估报告认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城市急剧扩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新疫情、自然灾害等,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未来面临的五项重大挑战。

  评估报告共提出了八项改革建议,其中第一条便是针对人才:投资于最有质量的科学家。

  中国疾控中心共有员工2125名。“中国疾控中心迫切需要招聘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并要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余海指出,“目前人员的技术层次比例很不相称,高级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大量人员是初级职员和学员。”

  除在人员结构上面临问题以外,中国疾控中心在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配备方面也面临着不足。“无论是传统疾病的领域,还是新发的不明原因的疾病领域,我们的人才实际上覆盖面和覆盖强度都不够,而且在总体量上也不够。”王宇如是说。

  “目前中国中国疾控中心尚缺乏某些学科的专家队伍,”评估组认为,“目前中国疾控中心的很多部门尤其需要增加现场流行病学专家。”

  此外,人员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区分中国疾控中心和省、市疾控中心的角色。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疾控中心应该承担起补充支援省、市疾控中心工作的职责,更多的是提供技术参考和专业化的支持,而不是亲自奋斗在全国各处的第一线上。

  每年经费预算4亿

  中国疾控中心的经费预算额近年基本稳定在年均4亿元人民币的水平,部分增加的经费属于专款专用,不在疾控中心的工作职能重点范围内。而且实验室和研究领域的运作多依赖于外部资金,受制于多变的研究课题。

  评估组建议,中国疾控中心应该明晰工作重点,制定与国土面积和国际地位相称的长、短期财务规划。

  在过去十年当中,经历非典、甲流等一系列疫情之后,特别是新医改以来,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大,我国的疾控体系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要关注质量、完整性、实验室证实、及时性等问题。”余海如是说。

  评估报告提到,多年来,中国增建了多个针对不同卫生问题的系统,收集了大量数据,但一直很少有人关注该如何确定哪些是最有用的信息,并能加以分析,在最大程度上为公共卫生规划和疾控中心数据收集的各种“客户”所用。

  “应审查现有的多个检测体系,掌握它们潜在的重复性和低效率,”评估组建议,同时应建立监测系统标准,并在各个级别上制度化,使各类研究人员更易获得数据。“数据可及性和可用性会增加所收集数据的价值,提高中国疾控中心的服务功能。”

  国家和地方的协调机制是影响中国疾控体系和服务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评估报告认为,对于疾病爆发等突发事件的及时确认和应对方面,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的关系是直接和首要的;而且国家公共卫生部门、中央各部委与省之间应该建立稳固关系,以利于公共卫生事件中多部门的紧密合作。

  从长期的角度考虑,中国疾控中心迫切需要将其长期(5至10年)战略计划与国家和卫生部的计划联系起来。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