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只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就会飞起来。那么,公益活动该如何站到“互联网+”的风口上?
在8月29日召开的“‘新思维·新公益·新模式’公益模式创新论坛”上,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万惠众筹平台创始人陈宝国表示:“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公益众筹可以打破传统公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分享、互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能够更快汇集大众力量参与公益活动,帮助有需求的人群。”
201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呈燎原之势快速发展,借助于众筹这一积小流以成江河的创新模式,公益活动也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有研究机构统计,2014年,中国公益众筹市场规模达到1272万元,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陈宝国认为,这仅仅是公益众筹的起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爱君表示,借助互联网开展公益众筹,可以解决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同时借助现代电子网络支付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起资金,提升了收集资金的效率;此外,依托互联网技术,如何快速了解受赠人的信用状况,这也将是公益众筹发展面临的最大痛点。
中国人民银行法律事务处处长、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秘书长张劲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作为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要想取信于民,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信用,同时作为一个中介平台,也要向公众披露更多有关众筹者的信用信息。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省为了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了县级综合征信中心17个,信用村1963个,服务站2980个。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认为,当金融的特点和互联网的特点相结合起来时,会出现很多外部效应。比如众筹可以汇集起海量的、碎片化的力量,运用得当可以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但也可能意味着权利受到侵害之后,由于救济成本高昂,以致于当事人会放弃救济。
时建中坦言,这也是根植于传统经济背景下的法律制度,在面对一些新兴业态时所表现出来了一些“不适应”。不过他认为,“法律制度缺失的环境,同时也会给企业创新带来很大的空间,但是业务创新一定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即权利义务责任要均衡,这样才不至于在制度完善过程中被淘汰掉”。
李爱君也表示,传统的行为模式+互联网后,依然要使其中的法律关系遵循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尤其是不能突破一些禁止性的法律规定。
根据众筹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捐赠众筹、产品众筹、奖励众筹等,不同性质的众筹则需遵守不同的法律制度。李爱君认为,如捐赠众筹,须符合公益事业捐赠法的相关规定;如果是以产品作为回报的众筹,那么就要遵守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而介于捐赠众筹和产品众筹之间的奖励众筹,则需要关注最高院有关“非法集资”的司法解释,避免触及“非法集资”的法律红线。
论坛现场,万惠众筹公益平台也正式上线。据了解该平台也是广州首个“互联网金融+农业项目+信用建设”的试点项目。依照平台发展规划,万惠众筹前期将以公益众筹、产品回报众筹为切入点。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