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读者留言里的一则快手故事 让我眼眶湿润

2018-02-05 16:36:59 | 作者: 来源:

【编者按】前几天公号转了那篇写快手故事的文章《在快手,7亿种活法》后,很多粉丝在的评论让我很感动 ,我觉得这些评论比我那篇谈快手的文章

(稿件来源于知名评论家曹林的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前几天公号转了那篇写快手故事的文章《在快手,7亿种活法》后,很多粉丝在的评论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这些评论比我那篇谈快手的文章更有现实的质感和感染力。比如一个叫“蒙奇D阿康”的朋友在我评论后留言说:

“评论说出了我的心声,我看快手是因为我姐姐开通了快手直播。姐姐是脑瘫,没有任何收入和自理能力,也没法去和正常人一样与社会交往,但是快手给她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微薄的收入。实际上每次别人的打赏姐姐都是拒绝的,她不太需要这些,而是希望有人能了解他们,能和他们聊聊天。我也因此关注了很多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快手号,每次给他们点亮红心,给他们支持,这样他们就更加能去面对生活,真的带来的是感动。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玩的就是什么样的快手。其他的东西也一样。没有非黑即白的事物。”

这段评论让我眼睛湿润了,从文字里看到了一个坚强而快乐的姐姐,一个因为爱姐姐而更关注弱势群体的弟弟,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快乐的人。姐姐在快手直播里的表达也许“不好看”,那些给她打赏和点亮红心的人,生活也未必如意,但人人都应该能展示自己,没有什么能阻止大家追求快乐的权利。

另外一个网友留言也很好,他说:我从一开始就没看低快手,原因很简单,根据以往经验,任何事情一旦被大众快速接受,那就说明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比如90年代的网吧,新千年以后的网吧,大家开始都在说会毁了下一代,结果呢?大家预想的都没有成真。大家之所以忧虑,不过是用有限的眼光和过去的经验看待未来而已,但是未来如果能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那还叫未来么?网友“笑语盈盈”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快手,她说:我发现很多人都带有一种鄙视的眼光看快手,觉得自己不玩快手有一种优越感。事实快手不等于某地人,不等于农村人,而是展现中国九成人口的群体的真实生活。

当然,也有网友批评了我,比如针对我使用了“王者农药”这个略带贬义的词,一个叫“Mercy迷茫”的粉丝吐槽说:曹老师,在你打出“王者农药”这四个字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固化思维、刻板成见了。这四个字意味着王者荣耀带给我们的只有沉溺与伤害,便只看了他的消极方面,并且一棒子打死,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其实只要自己掌握好度,它带给我们的也可以是娱乐。――说得真好,让我汗颜,我在批评“标签化”的时候不自觉又陷入了标签化思维,可见交流和反思是一件艰难的事。

我近来比较多地关注快手,虽然那里的多数内容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知识增量,但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我生活圈外的另一个世界,这种“互为主体”的多元价值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开放是非常关键的。有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后,一直有一种新媒体神话称,人人都有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可实际真是如此吗?正如有评论说:中国十几亿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人,不足23%,而其中能以文字清晰表达思想的人,直到今天,仍不足人群中的万分之一,很多人实际上仍然是沉默的群体,他们被排斥在主流传播之外,他们融入不了大众传播圈,他们的声音和追求快乐美好的表达没有传播途径。就像那个可敬的姐姐,在快手之前,她缺乏社会交往的渠道。

感谢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的技术突破,使人类第一次,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人群,得以展现自我。这些人展现的现实世界,有快乐有伤感,有高贵有低贱,有深刻有无聊,有善良有罪恶,复杂而丰富,正像近来正热播的《无问西东》所展现的复杂人性,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在我文章后留言的网友“MoNo”说:表现他们的真实,也放大他们的孤独,感谢每一座孤岛都有大海相拥。

我特别珍视这种“不同社群、不同利益、不同身份的表达”,总害怕陷入某种愚蠢的自闭。关注我公号的朋友能注意到,我每篇文章后面总会放到很多批评我的声音,这里不是我个人唱卡拉OK的地方,而是一个让不同观点摆出来让读者选择的平台,读者的不同声音有权利在评论中得到展示。比如在近来那篇《无限追惩女教师,把人往死里整的现代“身份连坐”》评论后,我把一位网友批评我的评论置顶了,这个叫“Nicole”的朋友说:一直很喜欢你的文章,只有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同。师者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道德不容有暇,否则就只是买卖知识的生意人,不配为师了。我回复说:有时候乱加的“神圣”真是一种暴力,说你神圣,你就不能拥有常人的权利了。其他网友可以在自己认同的观点后点赞,可以顶我,可以顶那个网友,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公号样子。其实观点并无对错,站在不同身份场域,可能就会有不同判断。

我一直有种警惕,防止自己在某个圈子中变得越来越愚蠢。前段时间围观了一场网络掐架,某人在私人朋友圈发了一句话,引发舆论激烈批评,很多人都觉得他这种身份这样说太让人反感了――可那人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自己只不过在私人朋友圈开了个玩笑,没想外人反应会那么激烈。之所以有这种圈内-圈外的认知障碍,关键就在缺乏“他者视角”,陷入圈子盲区,自以为“私人圈子玩笑”,却没有意识到圈外人视角。长期封闭于某个圈子,很容易惯出这种认知失调和交流障碍。

最近在看桑德尔教授的《公正》,他也谈到了对话的必要性,他说:道德反思并不是个体的追求,而是公共的努力,它需要一个对话者――一个朋友、一个邻居、一个同志或一个公民同胞。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将普通公民比作一群被囚禁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所见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墙上的影子,是他们永远不能理解事物的投影。只有从洞穴中走出,走到阳光下,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这也正是我所说的“圈子让人愚蠢”的意思,跳出自己给自己建造的舒适温暖却可能让自己变得愚蠢的圈子吧。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尊重人家的记录自己的权利。

曹林简介: 19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多家电视台特邀嘉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北京大学客座讲授评论写作课程,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等作品。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