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一代)五粮液退休工人刘世庄:今年74岁的刘世庄,在五粮液集团勤恳工作了30多年,被称为五一代。我是1963年去西安当兵(兰州军区雷达兵)
(五一代)五粮液退休工人刘世庄:
今年74岁的刘世庄,在五粮液集团勤恳工作了30多年,被称为“五一代”。
“我是1963年去西安当兵(兰州军区雷达兵),1968年转业进入宜宾日报社工作,1975年,进入五粮液南岸车间工作。”刘世庄回忆道。
解放后,五粮液由老城区的八家酿酒老作坊公私合营组建而成,虽然当时工资低、条件艰苦,但工人们都比较高兴,因为能有个稳定工作。
刘世庄进厂那一年,一起进厂的有7个人。但由于工作环境太艰苦,后来走了4个,只留下了3个人。“艰苦到什么程度?当时工人都没有劳保服,直到1968年,才每人发一个围裙。”
原本刘世庄刚入职时,对五粮液发展不太有信心,当他天天与车间的酿酒工人接触后,感觉酿酒很有门道,就慢慢有了信心。“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到退休时都不想退了,还想继续干。几十年下来,感觉很有意义,五粮液也成就了我,我也成为当年7人里面最有成就的一个。”
起初,五粮液的厂区都在老城区,走马街、水东门、三八组、二坎子等地都有厂房。上世纪60年代,为延续“长发升”“利川永”等古酒坊里流传的传统酿造工艺精髓和扩大产能,五粮液在宜宾城区南岸青草坝建设了六七、七二、七五、七六酿酒窖房,也就是今天的503酿酒车间。当时的宜宾老城区和南岸因金沙江和长江相隔,仅有一座 1968年竣工的金沙江铁路桥相连,工人们上班,可以走铁路桥或在渡口坐船过去上班,物资主要靠渡口船运。
图说:1960-1975年南岸车间第一次产能升级
刘世庄在南岸车间工作了三、四年。那时,五粮液全厂工人不多,一两百人左右,在“利川永”旁边的五和堂院子里开会,院子人都站不满。
由于南岸车间地形受限,难以扩大发展;1978年的时候,五粮液开始到江北升级建设3000吨厂房,当时刘世庄被派去支援江北基地建设。
江北是蔬菜基地,当时很荒凉,从南岸骑车到江北基地,都是碎石路,要1个小时;有些老工人,不会骑自行车,天不亮就要开始赶路,要2小时才能到厂里,条件很苦。
那个时候,没有仪器检验,酿酒全靠脚踢手摸,鼻闻口尝感觉。一路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刘世庄,对几个酿酒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记忆犹新:技术员刘沛龙(后担任五粮液总工程师)从复旦大学进修回来,掌握了理化检测技术,规范了技术工艺,提高了酒的质量;省劳模曹仁鑫,干劲足,大家喊他“曹干劲”,在车间搞了双轮底发酵;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了“沸点量水”标准工艺——打量水这一环节,一直说温度越高越好,但70度、80度、90度没有标准,温度有高有低,通过不断摸索,我们企业确定为100度,提高了酿酒的质量。
图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了“沸点量水”标准工艺
工艺的不断规范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五粮液的发展。刘世庄说,公司后来又进行一万吨、两万吨扩产,贷款修新厂房,三年期贷款,两年就还清了。
1988年、1989年的时候,厂里搞承包制,刘世庄和几个骨干承包了503酿酒车间,车间主任(王光明)是省劳模、烤酒状元,整个车间很有干劲。承包制作用很大,产量和质量都上来了。第一年提前两个月完成任务,奖金十多万元。第二年,提前了一个季度。
最早时期,五粮液主要任务是保质保量把酒生产出来,就可以了。几十年的时间,五粮液逐步成为世界知名白酒企业,职工最多、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厂貌最好。
李曙光董事长来了很厉害,我还没见过,听女儿说过,很会用人,还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要带领五粮液再创辉煌,员工积极性都很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员工待遇、福利也增加了不少。
图说:如今有着“十里酒城”规模的五粮液厂区
采访中,刘世庄还讲述了一些过去的轶事:
改革开放前,五粮液的工人都是干体力活,城里人看不起,员工娶不到老婆,要去偏远山区娶;后来,厂里效益越来越好,职工收入不断增加了,感觉嫁给五粮液的员工,就等于嫁了一个万元户,许多城市女孩子就愿意嫁了。
图说:五粮液曾被称作“杂粮酒”
关于五粮液名字,很早的时候叫泡泡酒,因为接酒时酒质好,流出的泡泡很密很多;后来喊杂粮酒,再后来晚清举人杨惠泉更名五粮液,道出了这个酒的精髓,名字取绝了。
五粮液早期的时候,厂里的老领导有老红军、南下干部、转业干部;其中有个转业干部叫梁军宪,他说要多换思想,少换人,稳定酿酒员工队伍,才能稳定酒的品质。那时的酿酒师傅,有八大元老坚持了下来,为公司贡献很大。“八大元老对五粮液的烤酒技艺贡献很大,但当时谁都没想着他们会成为五粮液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刘世庄说。
(五二代)五粮液501生产保障室刘莉:
我的父亲刘世庄是军人转业,70年代,到了五粮液在503酿酒车间工作,父亲当兵有点文化,在酿酒、销售岗位都干过。
小时候,父亲带我到车间看五粮液的生产,大家全凭体力生产,觉得是一份很辛苦的事业,但酒香好醉人,当时在我心里,酒是一种醉人的东西,很好奇是怎么酿出来的。
长大后参加工作,受父亲影响,就进了五粮液酒厂工作,包装工、行车工、质检员、配料工等都做过。
在车间当行车工,不能恐高,每天在3米多的高空工作,烤酒蒸汽四面蒸腾,尤其是夏天,蒸腾一天下来,全身都是酒味。走到外面,不需要介绍,别人就知道是五粮液工作的。
行车工,需要细心、坐得住、安全意识强。我们在空中用铃声和地面上的酿酒师傅交流,大家之间很有默契。
作为70后,我从五粮液基层干起,看着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责任感和自豪感也随之增加,五粮液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已不可分割了。
五粮液的师徒传承特别好,“传帮带”,师傅怎么教,学徒就怎么学。酿酒,是一项传统工艺,需要经验传承,五粮液的酿酒工艺是总体指导,但具体的现场操作,比如看糟配料、量质摘酒等,都需要依靠酿酒师傅多年的经验结合每一批次的具体情况来处理。
在酿酒车间里,一般组长就是师傅,他们熟悉自己的窖池,摸索了一套酿酒的方法教给徒弟。车间与车间不一样,窖池与窖池不一样,母糟与母糟不一样,各自都有各自的方案。
一线的酿酒师傅们都很淳朴,曾经求温饱,靠的是五粮液;后来收入增加,也是靠五粮液。他们在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当把新酿出来的酒请你喝的时候,看着大家陶醉地品酒,就会满脸笑容。他们不能用华丽的词藻说出五粮液好酒是怎么酿出来的,但他们总是会说“好”,一个“好”字,代表了他们所有的情感。他们钻研了一辈子的手艺,被大家认可,是很开心的。
图说: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
五粮液是白酒行业的“LV”,是奢侈品,这背后离不开传承了650余年的老作坊里的古窖池,要是没有这些古窖池,五粮液就会没有灵魂。在501酿酒车间的各个老作坊,师徒间几乎都是手把手传承的,和他们相处,会听到许多外面听不到的酿酒语言。
“今天要炖牛肉、炼丹了”,就意味着他们想反复提炼一级酒,精作特级酒了;“打到油田了”,就是产量很好,出酒很高了。
五粮液的老作坊和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大家互不相扰,周边商铺、卖菜的,每天都能闻到五粮液酒香,习以为常了。我们的工人,也在周边吃饭、买菜、生活。
我没有在父亲车间工作过,但回家我们会有交流,父亲会说每天验收酒的情况,验收合格率变低了,会思考研究是操作中哪里没有弄好,是原料问题,还是酒糟问题?会有探讨,也会分享获奖情况、公司技改情况等。
我也带自己的儿子去过车间,高中、大学都去过,外公一直希望他也来五粮液。或许在体验和沉淀之后的“五二代”“五三代”……会深刻地感受到在五粮液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作,而是需要经验和工匠精神的一门技术。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