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国际MBA谢丹妮:90后女孩的三次创业路,下一站“出海”

2025-04-27 10:55:18 | 作者: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复旦大学国际MBA项目学生谢丹妮的三次创业之路,从校园试水到米酒出海,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创业者的韧性与远见。这位90后创业者将中国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国际MBA项目学生谢丹妮的三次创业之路,从校园试水到米酒出海,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创业者的韧性与远见。这位90后创业者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商业实践,在复旦MBA的平台上实现了从兴趣到事业的跨越式成长。

2023级复旦大学国际MBA项目学生

谢丹妮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会如何选择?

谢丹妮的答案是:依然选择创业。

 

带着天生对商业世界的好奇,

从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创业,

又将兴趣融于人生理想。

“如果创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游戏,

我会享受其中的每一刻。”

懵懂却大胆,创业是骨子里的向往

创业可能是谢丹妮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20岁左右,还在上大学的谢丹妮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那是一次非常懵懂的尝试,却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志向所在。”

大学期间谢丹妮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担任实习助教,工作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并不是教学本身,而是观察一家机构的运营机制。“例如通过统计每天的课时数、学生学费、固定成本开支等,估算机构的营收情况。”

“那时我对经营的理解很粗浅,觉得开机构很简单自己也可以干。”于是,当年暑假谢丹妮就租好了场地,到中小学、社区门口分发宣传单招生。“最后发现很少有人会相信这样一个‘草台班子’,尽管来咨询的人不少,但愿意报名的只有几位家长。”

首次创业尝试虽然草草收场,但让谢丹妮坚定了未来一定会创业的想法,“我就是很想自己做点什么。”大学毕业后的谢丹妮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内部十分鼓励员工自我发挥,那时刚好也处于社交电商、新媒体的兴起热潮,于是我主动提出想组建电商团队。”

事实证明谢丹妮的商业判断很准确,在团队成立后,她不仅连续多次在“大促”中成为销冠,还抓住机会拓展新品类、新渠道,从社区团购入手,和各大电商平台合作供应链,推出年轻化品牌的农产品,年营业额很快就直逼千万。“业务越做越大后,我也正式成为了合伙人,这算是我的第二次创业经历。”

光合式学习为创业热身,兴趣+机遇融合再出发

为了报考复旦大学国际MBA项目,谢丹妮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武汉,来到上海。“我喜欢折腾,也向往节奏更快的环境,上海是理想的目的地。前几年的实践极大锻炼了工作能力,我也想进一步提升商业的系统思维,到复旦管院求学成为了我的目标。很高兴能顺利被学院录取,成为管院的一份子。”

在等待入学的几个月时间里,“总是闲不住”的谢丹妮参加了一个公益组织。“在做公益项目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来自山区、乡村的产品,当时又再次点燃了我对消费品的热情,想着也许还能再做点新的有趣的事情。”也是在这期间,谢丹妮结识了现在的合伙人,对方也是复旦校友。

开学以后,谢丹妮带着“第三次创业”的念头投入了国际MBA的紧张学习中。“第一年的课业压力很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创业的思路当时还处于早期‘热身’中。”

这期间,谢丹妮考虑过多个品类,经过反复调研和长达半年的实际销售测试,加上自己对品酒的兴趣,最终决定选择酒水领域。“酒水是个规模很大的行业,但米酒作为细分品类,市场集中度并不高,还缺少大众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品牌,这也是机会点。”谢丹妮说,“米酒起源于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但很遗憾现在却只属于小众产品。”

2024年,谢丹妮参加了学院的iLab实践项目。这是复旦MBA“光合计划”(点击了解)全人教育培养的重要一环,秉持“学以致用,致用于学”教育理念,MBA学生会以企业外部智囊视角,帮助企业剖析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思路。

谢丹妮小组的课题是“国潮焕新”,通过研究华东区域市场,结合光明冷饮的国民调性与年轻化消费趋势,探索如何让华东地区的年轻消费者对光明冷饮形成从认知到购买的转化。

“我们通过层层递进的调研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对品牌的认知,发起了超500份问卷调查。还在学院里做了一次消费者实验,进行不同品牌冷饮产品的盲测和明测,参与人数超90人,同时邀请了30多位同学现场一对一访谈。终期成果汇报会上,我们为光明准备了从产品升级、营销推广、销售渠道等各方面的焕新建议。”

这场“国潮焕新”实践不仅为谢丹妮积累了专业的项目咨询经验,也催生出许多新的创业灵感,让她感觉“是时候再次出发了”。

突破传统享受挑战,下一站米酒出海

2024年夏天,谢丹妮创立了自己的米酒品牌,正式开启第三次创业之旅。

谢丹妮认为,目前市面上的米酒大多是传统口味,如果要顺应新消费兴起的市场趋势,就必须抓住年轻人群的喜好“老物新做”,推出口味革新、配料干净的米酒产品。“我们的品牌理念是自然、多元、可持续,希望打破对传统米酿的刻板印象,焕发新活力,让年轻人爱上中国米酒。”

公司刚起步的时候,谢丹妮和团队遇到了很多难题。从技术层面的不同酒曲类型配比对口味的影响,到市场层面的产品包装设计、营销宣传、销售渠道搭建,包括仓储、物流、客服等环节,都是团队自己在做。不会就学、从头摸索,凭着韧劲不断突破短板。

“有时候我觉得,创业就像在打一场永远都无法通关的游戏,不停经历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我一旦做了选择就不会犹豫内耗,有想法我就去试,并且有耐心去坚持。”她坚定地说,“创业就是需要勇敢自信、行动力和长期主义。”

为了做行业研究和人群定位,谢丹妮和团队几乎跑遍了江浙沪的食品展与市集,向生产商学习酿酒知识,和顾客交流试喝反馈。“目前是产能过剩的时代,卖产品并不能‘拍脑袋’,先调研用户需求再提供相应的服务能帮助降低风险。”

“这个过程中,管院的资源和平台给了我很多帮助!”谢丹妮感言,“最初选品时,我就是通过复旦MBA俱乐部的创业市集,现场邀请同学、校友品尝并填写测评表,筛选出适合推向市场的产品。”2024年底,谢丹妮通过复旦分基金的推荐,申报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经过初审和复审两轮路演,顺利获得了雏鹰计划的资助资格,“目前已经在立项中。”

除了学习丰富的商业知识,谢丹妮说在管院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同学。“我们经常会聊各自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互相出主意,彼此支持,这份同窗情给了我很大力量。”

谢丹妮所在的全日制国际班课堂上,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每次我向他们介绍中国的米酒,他们都觉得新奇又好喝,甚至还有同学把我的酒带回欧洲给家人朋友品尝,这让我慢慢萌生出一种情怀。”

下一站“出海”成为了谢丹妮的新目标。“我想让中国米酒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就像葡萄酒、啤酒那样全球普及,成为大家都认识、都喜欢的饮品。”

对谢丹妮而言,压力从不来自于“创业”本身,而是来自作为领导者对团队的责任。“初创公司本身没有知名度,我们的成员都是因为理念认同才加入进来。如果大家在公司里没法得到成长,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没有足够的收获,会让我觉得辜负了大家的期待,这份责任感是我的压力。”

谈起创业心得,她强调创业者千万不能“自嗨”。“创业是特别接地气的事,好的想法或许人人都有,但落地做成则是另一回事。品牌就像自己的孩子,投入了感情可能会盲目觉得自家产品什么都好。但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尊重商业规律,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创业对我来说,是生命中重要程度排名数一数二的事情,也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状态。就像命中注定一般,我在每个阶段都有意为此做准备,也很享受创业的好与坏的全部过程。”

“如果人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创业。”

3月29日,2026年入学复旦MBA首场公开课以“跨越创新与市场的鸿沟:科技驱动品牌成长”为主题,探讨技术商业化路径与品牌跨越鸿沟的实践策略,并发布复旦MBA“光合计划”及招生政策。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